浆料泵在输送含固体颗粒浆料时,受浆料特性(高浓度、高磨损、易沉淀)与运行环境影响,易出现参数异常、部件磨损、管路堵塞等问题。若忽视运行中的细节把控,可能导致设备故障、生产中断甚至稳定隐患。以下从参数监控、部件保护、工况适配、应急处理四方面,梳理需主要注意的问题。
一、运行参数监控:避免异常负荷损伤设备
(一)压力与流量稳定控制
需实时关注出入口压力变化:若压力突然升高(超过设计值10%以上),可能是管路堵塞(如浆料中大块杂质卡住阀门、管道弯头积料),需立即关闭出入口阀门,停机清理管路,禁止强行运行导致泵体憋压、叶轮变形;若压力持续偏低(低于设计值20%),需检查进入口管路是否泄漏(如法兰密封垫破损)、浆料液位是否过低(低于泵进入口200mm),或叶轮磨损导致扬程下降,及时补浆、修理泄漏点或替换叶轮。
流量需保持在设计范围:流量过大可能导致电机过载(电流超过额定值),需通过调节出入口阀门控制流量,避免长期超流量运行;流量过小则易造成浆料在泵内沉淀,形成积料堵塞流道,需定期检查流量计数据,若流量持续偏低且无管路问题,可适当提升转速(在电机额定范围内)或清理泵腔积料。
(二)电机与轴承温度监控
电机温度需控制在75℃以下(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电机外壳),若温度过高,可能是电机过载、接线接触不良或散热风扇故障,需停机检查电流、紧固接线端子或维修风扇,避免电机烧毁;
轴承箱温度不可以超过70℃(手触无烫手感觉),温度过高多因润滑油不足、油质劣化或轴承磨损,需补充46#抗磨液压油(油位至油标1/2-2/3)、愈换变质润滑油,或拆解检查轴承(若发现滚珠磨损、保持架断裂,需立即替换轴承)。
二、核心部件保护:减少磨损与泄漏风险
(一)叶轮与泵壳的磨损防护
避免输送超浓度浆料:若浆料固体颗粒含量超过设计值(如超过60%),会加剧叶轮与泵壳的磨损,需提前稀释浆料(如添加清水调节浓度),或选用高不怕磨材质部件(如高铬合金叶轮);
防止异物进入泵腔:浆料输送前需经过过滤(如加装格栅网,孔径小于叶轮流道小尺寸),避免石块、金属块等硬物进入泵内,撞击叶轮导致叶片断裂,若运行中出现“金属撞击声”,需立即停机排查,取出异物并检查叶轮状态。
(二)机械密封的泄漏控制
监控密封泄漏量:正常运行时机械密封泄漏量应≤5滴/分钟,若泄漏量增大(如成线滴落),可能是密封面磨损、O型圈老化或弹簧失效,需停机愈换密封件,替换时需清洁密封面(用酒精擦拭),无杂质,避免密封面划伤;
禁止干磨运行:开机前需要灌注浆料或清水,排尽管路空气,防止机械密封在无润滑状态下干磨,导致密封面烧毁,若误操作空转,需立即停机检查密封面,出现划痕需愈换密封件。
三、工况适配与环境应对:避免外部因素影响
(一)浆料特性与设备适配
腐蚀性浆料的防护:输送酸碱浆料(如pH<4或pH>10)时,需确认泵体、管路材质是否为蚀类型(如316L不锈钢、PTFE衬里),避免普通碳钢材质被腐蚀,导致泵体穿孔泄漏;运行中需定期检查泵体表面,若出现锈蚀斑点,需及时涂刷防腐涂料或替换不易腐蚀部件;
高粘度浆料的流动确定:输送高粘度浆料(如污泥、沥青浆)时,需控制输送温度(如加热至适当粘度范围),或选用大流量、低转速的浆料泵,避免浆料在泵内滞留结块,停机后需用清水或溶剂冲洗泵腔,防止残留浆料硬化堵塞。
(二)环境温度与防护措施
低温环境防冻:若环境温度低于0℃,需对泵体与管路做保温处理(如包裹岩棉保温层),停机后需要排空泵内积水与残留浆料,防止冻裂泵体、管路;
露天使用防护:户外安装的浆料泵需加装防雨棚,避免雨水进入电机接线盒导致短路,同时防止阳光暴晒加速塑料部件老化(如电缆线绝缘层开裂),定期检查接线盒密封性,愈换老化电缆。
四、应急处理与操作规范:避免故障扩大
(一)突发故障的及时应对
管路堵塞处理:若出入口压力骤升、流量归零,确认管路堵塞后,需关闭进出入口阀门,拆卸堵塞段管道(如弯头、阀门处),用高压水枪冲洗积料,清理后重新安装管路,确定密封严实;
电机过载跳闸:若电机因过载跳闸,需先检查浆料浓度、管路是否堵塞,排除故障后,等待电机冷却(约30分钟),再按“复位”按钮重启,禁止频繁合闸,防止电机二次损伤。
(二)操作规范的严格执行
禁止频繁启停:浆料泵启动后需稳定运行,避免1小时内频繁启停(如超过3次),防止电机频繁冲击电流过大,同时减少机械密封的磨损;
记录与巡检:每小时记录运行参数(压力、电流、温度),每日巡检泵体、管路密封情况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,建立运行档案,便于追溯故障原因(如通过历史数据判断叶轮磨损周期)。
综上,浆料泵运行过程中需以“参数监控为核心、部件保护为主要、工况适配为基础”,通过细致观察、规范操作与及时应急,减少故障发生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,浆料输送连续稳定,适配工业生产需求。